近日,长江商学院联合意大利博科尼管理学院发布的MM三大洲际艺术品价格指数报告,中华艺术品价格指数在2025年春拍实现9%的逆势上涨,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本次发布的MM艺术品价格指数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数据来源于苏富比、佳士得和菲利普斯三大国际拍卖行跨越一个半世纪的交易记录,样本涵盖1873年至2025年全球7914位艺术家的43307幅作品,平均成交率达82%。
报告首次发布的三大洲际艺术品价格指数揭示了区域市场的显著分化:亚非大(亚洲非洲大洋洲)指数:2000年底至2025年春,从1升至6.21,年复合增长率7.7%,位居三大洲之首。美洲指数:同期从1升至2.88,年复合增长率4.4%欧洲指数:表现最为平稳但增长缓慢,从1升至1.73,年复合增长率仅2.3%亚非大市场展现出典型的新兴市场特征——高增长伴随高风险。该指数年化收益率标准差达16.9%,远高于欧洲的9.5%和美洲的13.4%。
这一现象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亚非大指数曾在2020年达到8.82的历史高点,前20年的年化收益率一度高达11.4%。但随后受多重因素影响大幅下跌29%,充分体现了新兴市场的波动性特征。欧洲市场作为工业革命时代最早发展的艺术中心,拥有最多的艺术家样本(5578位),价格相对稳定但缺乏成长性。美洲市场则在二战之后兴起,拥有1423位艺术家样本,价格起伏较大。
在三大洲指数基础上,专门编制的中华艺术品价格指数展现出更加亮眼的成绩。从2000年底至2025年春,该指数从1涨至8.5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2%,远超印象派(3.2%)和当代艺术品(5.1%)的表现。
2025年春拍成为中华艺术市场的关键转折点。在经历疫情近四年的连续下跌后(从2020年高点下跌48.2%),中华艺术品价格指数实现9%的逆势上涨,长江商学院梅建平教授分析指出:“虽然未来几年随着中国房地产和股票等大类资产的重新定价,中华艺术品的定价预计将继续波动,但其恢复并再创新高已初现曙光。”
市场内部结构性变化同样值得关注。根据MM中华艺术品分类指数,油画作品表现明显优于传统水墨画,现代艺术家作品也超越近代艺术家作品。2025年春拍,油画指数上涨11.1%,现代艺术家作品指数上涨4.2%,而水墨指数却下跌24.8%。这一趋势显示藏家日益青睐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并对市场较为广阔、流动性较好的油画作品有所偏好。
张大千 丁未(1967年)作 日蚀 镜心
127.5×63cm 成交价7935万元
2024-202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正在经历新一轮结构性转变。在全球经济波动、地缘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高净值人群正加速回归实体收藏,艺术品再度成为 “避险型实物资产” 的重要配置选项。同时,数字化浪潮持续席卷艺术行业。包括佳士得、苏富比在内的国际拍卖行,纷纷加快线上平台建设,链上估值、数字藏品、元宇宙展览等成为新常态。AI策展与虚拟人讲解正在重构观展与交易体验,艺术品“数字孪生化”成为趋势。
图源:南华早报
梅建平教授表明:“三大洲际艺术品指数显示出部分市场复苏的信号,这表明全球艺术品市场正在发生解冻。考虑到过去25年技术发展创造的巨额财富,现在可能是收藏艺术品的历史性机会。”对于投资者而言,流动性是衡量艺术品投资价值的关键指标。根据MM中华艺术品流动性指数(综合上拍年数和成交率计算),20002025年间作品流动性最佳的三位中华艺术家分别为赵无极、吴冠中和常玉。
Lot 30
赵无极
大船入港
吴冠中 狮子林
镜心 设色纸本
144×297 cm
成交价:RMB 143,750,000
中国嘉德2019年春季拍卖会
常玉《粉红裸女》
随着艺术品资产化进程加速,艺术与金融的融合正迈向新阶段。预计到2028年,中国新建的五大交易中心总成交额将突破2000亿元,占全国艺术品交易总量的58%。艺术品市场的激活将带动全链条增长。数据显示,艺术品交易每产生1元直接收入,就能拉动物流、保险、鉴定等配套产业0.8元收入。六大保税区预计直接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形成8个艺术品产业集群。更令人期待的是,交易中心的金融服务创新(如艺术品抵押融资)将释放300亿元艺术资产流动性,使艺术品成为继股票、房产后的第三大投资品类。
从国际维度看,新布局将使中国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份额从2024年的39.6%提升至45%,年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真正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核心增长极。艺术品市场的寒冬中已萌发春芽。梅建平教授在发布会上的判断正在被市场验证:三大洲际艺术品指数均显示出复苏信号,欧洲和美洲艺术品价格在2025年春拍分别上涨22.4%和31.7%,全球艺术品市场正在解冻。
收藏家们的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那些深谙艺术价值的藏家已悄然入场。那些敏锐的眼睛正从市场的低语中,捕捉着下一个时代的文化密码。天意艺术收藏热线:40089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