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家崔如琢先生大写意山水《潇潇暮雨横云处,松韵荷满画屏香》亲签版画上新,全球限量发行仅有10版,巨作先睹为快!
这件创作于2022年的雨景山水,以“写前贤诗意”为题跋,将古典诗词中的烟雨意境凝于笔端。画面不执着于具象摹写,而是以笔墨的浓淡枯湿、虚实相生,让观者在群山叠嶂间听松涛、观雨落,于台榭雅集中闻荷香,真正呈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整幅画以“写前贤诗意”为魂,以笔墨为骨,让群山的静、飞雨的动、台榭的雅、松荷的韵,在暮雨中交融成一首无声的诗。当观者凝视画面时,似能听见松涛与雨声和鸣,闻到荷香混着湿润的泥土气——这正是崔如琢先生大写意的妙处:不画“诗”之形,而画“诗”之魂;不写“雨”之貌,而写“雨”之神。
潇潇暮雨横云处,松韵荷满画屏香。壬寅冬尾小雪后如琢写前贤诗意于静清斋
通观全画,最夺目的是那片笼罩在暮雨中的群山。主峰以“披麻皴”打底,淡墨沿山石肌理层层皴擦,如被雨水浸润的岩石般透出温润的光泽。山巅云雾迷蒙,辅以散锋淡墨横扫,墨色在生宣上自然晕化,似云气与雨丝交融,分不清是云遮山,还是雨锁峰。这种朦胧感恰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诗意——不写山之峻峭,而写雨中山峦的虚静与深远。远山以“米家云山”式的点染为之,墨色轻淡如雾,让近山的浑厚与远山的空灵形成呼应,恰似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山与雨的交融之境。
作品局部欣赏
飞雨是画面的“气脉”。崔如琢未用细劲线条勾勒雨丝,反而以“破墨法”藏锋横扫,墨在半空晕出细碎的飞白,如雨珠斜斜掠过。靠近荷塘处,墨色稍浓,点染成密集的小点,似雨打荷叶的 “沙沙”声跃然纸上;而台榭上空的雨丝则用“飞白”轻扫,墨色浅淡如游丝,既显雨之疏朗,又让台榭的静谧与雨的灵动形成对比。这种“重意不重形”的处理,暗合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含蓄——雨不在“见”,而在“感”。
作品局部欣赏
台榭中的友人相聚,是画面的“诗眼”。三人围坐于临水台榭,衣袂用淡墨轻描,线条简劲却藏筋骨,似不经意的勾勒,恰显文人的散淡,让“前贤诗意”有了落点——这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隐逸之乐,也是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雅之趣。
作品局部欣赏
苍松与荷塘,是画面的“风骨”与“清韵”。近景的苍松以“斧劈皴”写干,笔力沉雄如铁,皴擦间露出的飞白似树皮的裂痕,透着经雨不折的坚韧。松针用 “焦墨点染”,墨色浓重如黛,却在边缘晕开淡墨,似雨水顺着松针滑落,暗合“松韵”二字——风穿松叶的清响,藏在笔墨的浓淡里。荷塘在松影之下,荷叶以 “没骨法” 点染,浓墨写叶心,淡墨写叶缘,墨色在晕化中自然分出向背,叶上的留白恰似雨珠滚动。荷花用“胭脂色”轻染,花瓣泛出浅红,似被雨洗过的娇嫩,与松的苍劲形成“刚柔相济”之美,让“荷满画屏香”有了载体——香气似随水波漫溢,与松风、雨气交织成无形的诗。
作品局部欣赏
技法上,崔如琢将“皴擦点染”化为雨的“呼吸”。山体的“披麻皴”让岩石在湿润中显浑厚,台榭的勾勒线条让人文空间立得住;松干的“斧劈皴”与“擦笔”结合,显筋骨而不生硬;荷叶的“点染”与雨丝的“破墨”呼应,让湿意贯穿全画。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五阶变化,让雨有了层次——近雨浓,远雨淡,山雨沉,荷雨轻。这种“墨随雨变”的处理,让“暮雨”不再是背景,而是流动的生命,让前贤诗中的“雨境”有了可触可感的绝美意韵,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现在,《潇潇暮雨横云处,松韵荷满画屏香》崔如琢先生签名版画已经由天意艺术馆正式推出,而且全球仅限量10版,喜欢如琢艺术的藏友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天意官方400咨询热线:40089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