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讲究"气韵生动",“金石气”则是这种境界的重要体现。
当我们站在吴昌硕的画前,那些如刀刻斧凿般的梅枝线条,斑驳如青铜锈迹的墨色变化,无不让人感受到超越时空的雄浑力量。
那么,这种源自商周青铜、秦汉碑刻的审美格调,为何能成为评判画作高下的重要标准?
首先,金石气给予了绘画历史的厚度。明代陈洪绶的人物衣纹刻意模仿汉画像石的方折感,使平面的绘画产生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清代金农用自己漆书入画,更将这种追求推向极致——那些看似笨拙的笔触里,藏着对钟鼎文的虔诚致敬。这样的作品,笔墨之外,是文明长河中沉淀的集体记忆。
其次,金石气提升了绘画的表现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画家普遍在水墨中追求"水晕墨章"的柔美,而以“金石入画”的画家却敢于用枯笔焦墨制造冲突。吴昌硕画藤萝时,常以篆书笔法扭转枝条,使柔软的植物呈现出青铜器纹饰的刚劲;齐白石用笔讲究"单刀直入",以刀痕一般的畅快,让笔下河虾的虾须呈现出弹性。这种刚柔互济的手法,打破了传统文人画过于甜熟的弊端,为画面注入了金属乐器般的铿锵节奏。
更深层而言,金石气承载着中国艺术的哲学智慧。金石气的刚健,是儒家"刚毅木讷近仁"人格的视觉投射;画中笔墨有如金石文字风化后的残缺,则暗合道家"大巧若拙"之境。潘天寿曾说:"这些斑驳痕迹,千百年后往往比当时更美"。而"金石永寿"带给人的心理暗示,更让书画作品的金石气成为可以超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崔如琢 暗香浮动鸟鸣春 1.77亿元成交
在当代画坛,国画大家崔如琢先生承续前辈创造,别开自家一面,将对金石气的关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的指墨山水和书法创作——无不浸透着青铜的刚健、碑刻的苍茫。
国画大家崔如琢先生书画艺术里的金石气,根植于商周金文与汉魏碑刻的基因。他的指墨书法脱胎于大篆、小篆及隶书,既有铿锵之金石气,又以钻划沙、屋漏痕的呈现显示出别样的墨韵。他的指墨绘画摒弃毛笔的纤柔,直取手指的原始力度。画中山石皴擦如刀劈斧凿,墨韵层叠似青铜浇铸;写荷,先以篆隶笔意立骨,再以指墨破形。荷茎如铁线篆,可谓“一笔勒出金石声”。更精彩的是他的积墨泼墨画法,墨色堆叠出分明的层次,远看气势磅礴,近看随着墨色流动的都是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